4月末,安徽省財政廳、安徽省衛健委、安徽省醫保局聯合下發通知,明令要求省內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在6月1日以后,未經審批禁止采購進口產品!
未經批準,禁止采購進口產品 安徽省一直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的急先鋒,之前與浙江、廣東、四川、山西等省份一起頒布了“進口醫療設備清單制”,宣布清單外的產品一律不得采購。這次更是把清單內的醫療器械也給禁了,而且文件給安徽省內的醫療機構只留出了1個月的緩沖期,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這份文件基本宣判了未來安徽省的醫療機構將與進口醫療設備無緣了,雖然文件留下了“審批”這個小口子,但是由于審批流程所造成的“程序滯后性”,醫療機構急需的醫療器械可能很難及時完成采購。 一石激起千層浪,業內紛紛猜測此次安徽省的“大招”是不是為了促進國產替代,一部分認為這將是我國醫療器械產業“超英趕美”的標志性時刻,但也有不少人擔心,雖然有政策的扶持和市場的傾斜,但多年的技術差距卻不是幾份文件能夠熨平的。 高端設備仍面臨“卡脖子” 客觀分析一下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美日歐系長期霸占國產市場。雖然21世紀以來,我國精密工業制造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仍面臨“卡脖子”問題。 外資企業憑借先發優勢,在技術、專利、工藝規程等領域掌握了話語權,龐大的資金優勢和成熟的營銷團隊使其如魚得水,像高端CT機、纖維內窺鏡、手術機器人、核磁共振診斷儀、ECMO(體外膜肺氧合)等設備長期被外企所壟斷,在一些取得突破的領域,還有部分核心零部件無法實現國產替代,只能算是“不完全替代”。 國產發力,部分領域取得進展 不過,差距越大,進步空間也越大。以邁瑞醫療為代表的一批本土醫療器械企業也在積極探索,盡管起步較晚,但在國家政策支持、市場需求拉動下,本土企業的“國產替代”已經在部分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 DR領域,國產已經取代進口成為主要來源。2021年中國醫療器械協會行業報告顯示,國產設備在DR領域中占比已經超過了70%,且仍在高速增長,這就形成了資金—技術—經驗的良性循環。可以預見,雖然高端領域進口仍占主導,但本土企業憑借政策、成本、產能的優勢仍可以在中低端領域發力,并逐步積累技術資金,最終完成“產業升級”的逆襲。 疫情之下,迎來歷史機遇 2020年,新冠疫情襲擊全球,也重塑了醫療器械的競爭格局,防疫政策造成的“訂單延誤”成為了外資企業的“阿喀琉斯之踵”,本土企業乘勢吹響了反攻的號角,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迎來了重要的歷史機遇期。 不僅如此,一大批本土企業還遠渡重洋,以極高的性價比和穩定的產品供應,搶占了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 成績已經有了,但是差距仍然客觀存在。目前來看,“國產替代”依然是進行時,除了在關鍵零部件和核心專利替代外,也必須同步整機設備替代的推進,避免“華為芯片”這一問題在醫療器械領域重演。 當前,新興技術、互聯網理念深刻影響了全球健康產業,對于我國來說,國民經濟的發展將催生大規模、多層次的健康需求,本土醫療器械企業能否抓住這一“彎道超車”和“轉型升級”的寶貴機遇期,將會決定未來醫療器械“國產替代”的范圍和深度。 話題回到最初,此次“政策大招”的施行,短期來看,對于“國產化”替代具有積極的作用;長期來看,通過政策營造的成長溫室,是否真正有助于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的發展持懷疑態度。 大浪淘沙,國產醫療器械企業能否打破進口企業在高端器械領域的壟斷地位,最終完成國產化代替并走上國際舞臺,還是看企業能否努力鉆研新技術、迎合新需求。打鐵還需自身硬,創新能力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
上一條:顯色指數(CRI)的定義和計算 | 下一條:濟寧曲阜市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詳細活動軌跡公布 |